李 淳
代州馮氏(以下簡稱代馮)始于馮盛,代馮家族如今已經(jīng)繁衍至26代,僅在繁峙、代縣就有后代七八千人。2017年馮氏文化研究會在代縣開會,除家屬代表外,還有外遷代馮之代表,來自于七八個省,他們究竟各代表多少族人,沒有統(tǒng)計,不得而知。但代馮已經(jīng)是個大家族,而且明清兩代,人才輩出,賢哲多有,成為清代全國無可與之并列的第一高門望族。這不是溢美,這是有足夠的史實根據(jù)的:
一是乾隆時曾任四部尚書、兩任文淵閣大學士(宰相)、死祀賢良祠的清官史貽直的論定:“我朝右姓,首推馮氏。外而屏藩節(jié)鉞,內(nèi)而館閣臺員,著作勛名,先后輝映,海內(nèi)翕然宗之?!?/p>
二是清代“桐城派”領袖姚鼐在給代州馮氏族譜所寫的序中說,代州馮氏之所以為高門望族,“非徒仕宦貴顯也,蓋賢哲君子多矣”。還有雍正、乾隆等皇帝對代州馮家官員的評價和看重,對此拙文已另有論述,此不贅言。
三是這個家族有四世祖馮忠所作“遺訓”“格言”等家訓,此訓“為千古并列為兩”的模范家訓(見清閻調(diào)羹為馮氏遺訓所作序),并代代傳承,做到了詩書傳家,懿德綿延。
四是代馮家族中眾多有識之士都把自己家族的興旺不衰歸之于家族文化中的道德基因。如道光時馮家最后一名文進士(咸豐時還有一名武進士)馮志沂就說代馮是“所以稱高門,端不在華膴(貴)”;“仰惟高曾來,清白慎取予”。
五是代馮從明代就有完整的族譜,而且成為作譜范式,多次續(xù)修,成為今天全國各大圖書館保存最完整的四家族譜之一。馮家人物的傳記、墓志銘、墓碑、功德牌坊,或有文字或存照片,真實記載了代馮的歷史軌跡,其道德文章,至今讀來仍令人十分感動,催人奮起。
六是馮家文化是以儒家為主體,兼具道家、佛家等各家之精華,充分體現(xiàn)了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精神;到了近代,代馮又與時俱進,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特別是注重現(xiàn)代科技和科學實驗的精神,有眾多族人在科技教育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涌現(xiàn)出為革命事業(yè)建功立業(yè)甚至獻出生命的一些英雄人物。
水有源,木有本。源深而流遠,根深而葉茂。代馮有數(shù)百年的輝煌,皆來自祖宗累積之德?!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馮氏列祖列宗功不可沒,而尤須提及的是代馮始祖馮盛。雖歷史久遠,找不到他較多的資料,但現(xiàn)存小傳,已足夠說明代馮之木本水源,特別是道德傳承。
馮盛,字隆菴,原籍山東青州壽光縣紀臺社(今為紀臺鄉(xiāng)馮家莊)。明朝初年,“以三戶軍隸邊籍”。
明朝初年,山東壽光縣行政區(qū)劃設六隅、一鎮(zhèn)(廣陵鎮(zhèn)),轄129社,社約相當于大的行政村,紀臺社即129社之一。乾隆年間,改為128社,轄莊678個,今馮家莊可能是其中一莊。
三戶垛,明代兵制名。明初定的“垛兵法”,把軍戶三家編為一垛,其中一戶為正,二戶為貼,按三丁抽一以應軍役。正戶兵死,則由貼戶抽丁補充。永樂(朱棣年號)初,改正戶、貼戶輪次更代,周而復始。以垛兵法補充士卒,稱垛募、垛集、垛充。在四世馮忠的《墓表》中說:“國初以三戶垛軍于邊”;在四世馮恩《墓表》中則說:“垛籍清補振武衛(wèi)”。后兩處提到“三戶垛”、“垛籍”,而頭一處只說“三戶軍”,無“垛”字。說法不同,其實意思大體一樣。《明史·兵志》載:明朝衛(wèi)所軍士來源,大體有四個途徑:即從征、歸附、謫發(fā)(罪犯罰以戍邊)、垛籍。這個“垛籍”中的“垛”,是動詞,是由少集多之意,“垛籍軍”即由全國各地征平民所充之軍,這是衛(wèi)所之主要兵源。平民一被征為軍士,便世世代代為軍籍,不得交易,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明朝的軍籍和民籍有嚴格的區(qū)分,軍籍又稱為軍戶。軍戶皆為世襲。每個軍戶在固定衛(wèi)所充當額軍,稱為正丁,正丁子弟為次丁或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該軍戶的次丁、余丁依次遞補;若本戶絕嗣,一般由同族人遞補。全國軍戶,皆由五軍都督府直接管轄,而不受地方行政長官的約束。軍戶承擔的差役相當繁重,社會地位也相對低下,故明人一般以脫離軍籍為幸。
明朝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1465年-1487年)間,軍戶張道兒丁絕,“以次戶(充了‘次丁’)補公(馮盛),乃徙代州隸振武衛(wèi)中左所籍”,是說應該由軍戶張道兒家當兵,但他家沒有男丁,按“三戶垛”編冊上的次序排到馮盛,就把他頂替補充(族譜有的地方說“勾補”,在名字上打勾,表示已用為“遞補”之兵員),指派到代州歸振武衛(wèi)的中左衛(wèi)所(衛(wèi)所名)入伍,當了正丁。
馮盛能識文斷字,明曉大義,端莊、誠信、沉靜、穩(wěn)重,能安于貧困,謹守本分?!盁o介胄凌厲色”,即沒有武士(介胄)那種以盛氣凌人之嚴厲臉色、神態(tài)。因此,馮盛以忠厚長者的形象出現(xiàn),為同事們所看重。
有一次,他早起外出,“拾金一槖”,就是拾起一袋子金錢,“置諸篋”,放在箱子里保存好。他“密訪遺金者”,隱秘地訪求丟失金錢的人。一個“密訪”,說明他為人謹慎。一筆巨金,大張旗鼓地四處問是誰丟失的,就可能引發(fā)嚴重后果,引人來冒領,或致壞人來搶劫,所以要“密”訪。過了一年多,才訪得失主,失主來認領時,公詳加詢問,當所說“金”之數(shù)量、形色都一一符合之后,公才打開箱子讓失主核準,全部歸還,分毫不差。失主感激不盡,愿拿出失金之一半給馮盛,作為酬謝,馮盛堅決拒絕,分文不受。
“積財不如積陰德”?!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代馮祖宗的積善是從馮盛開始的?!皬洸挥谐酰r克有終”,馮盛以后多代賢哲如馮天祿、馮忠、賓期、明期、如京、右京、云驤、云骕、志沂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都是積善之人,如克己奉公,樂于濟人;焚燒債券,免人債務;代人償債,救助危難;賑貧窮,恤孤寡,救災荒,施義粥,看望獄囚,義送醫(yī)藥;乃至為官以安撫為重,戒濫殺,釋無辜;對百姓,催科務緩,處罰從輕;災年開倉放糧、減免稅賦;招徠流亡,興學育人……懿德種種,都集中于一個“仁”字上。大德無言,大愛無邊,博施濟民,功在家國,為家族、民族、社會、國家做出奉獻,這是多么可貴可贊的高尚品格!“篤初誠美,慎終宜令”(《千字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金剛經(jīng)》),這也是我們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傳統(tǒng)和道德傳承“基因”。
《隆菴公傳》云,馮氏“厥后子孫顯貴,累葉簪纓,人以為厚德之報云?!币馑际钦f其后世子孫身貴名顯,連續(xù)數(shù)百年中,科第官宦不絕,且都是正人君子,世人都以為是公忠厚之德的報應。
《中庸》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這里說的前三個“必得”,馮家后人不少人都得到了。第四個“必得”,有些人沒得到。因為就家族歷史看,馮家有些為官者大部分壽命不算長,主要原因是他們大都在祖國西北、西南、東南、東北的邊疆做官,社情復雜,又處于亂世,戡平戰(zhàn)亂,撫循百姓,掌握民族政策,安頓艱難民生,政務非常繁重;因休暇無日,不少人都累死在任上;加之氣候不似中原,瘴癘猖獗,在當時醫(yī)療條件下,病多不治。為國事辛勞而短壽,這是奉獻,也是又一種意義上的“積德”。即使是現(xiàn)代,像焦裕祿、孔繁森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者也多難長壽。這與“四個必得”并不矛盾,因為還有一種叫“死而不亡者壽”,就是精神永存。當然我們也提倡“貴身”,要愛護自己的身體,身體好了才能多做事、多貢獻。但這是說一般情況,如果到了該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需要獻出寶貴的生命時,也應毫不猶豫,義無反顧,視死如歸。
馮盛后來利用國家的“開中法”(以運輸軍需物資到邊關換取食鹽專營的憑證—“鹽引”)從事鹽業(yè),開始了三四代人的鹽商生涯,為國家蓄積錢財,為自家培養(yǎng)人才、周濟行善打下了物質基礎,從而成為晉商的先驅。所以無論從積德、積財哪個角度,馮盛公都是代州馮氏的一個功業(yè)最巨的人物,是名副其實的“始祖”!
盛公其盛,隆菴其??!
(責任編輯:盧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