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時分,在原平小住幾日,從心底贊嘆這個充滿了人文情懷的北方小城之美。
說實話,像原平這樣美麗的小縣城在山西有很多,但能夠始終保持傳統(tǒng)文化氣息、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狀態(tài)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90年,也是一個秋天,在這個北方小城參加詩會時曾盤桓過幾日,那時的原平就比省內(nèi)許多縣城顯得繁華,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文化氛圍濃厚,人們精神飽滿,很是讓人流連忘返。如今,快30年過去了,小城的規(guī)模已然擴大了許多,街道變寬了,交通便利了,城內(nèi)廣場多了,商業(yè)也更加繁華了。但是,小城的整潔程度、文化氛圍以及人們的熱情好客依然如故,并沒有絲毫改變。諸如晉賢故里、國家衛(wèi)生城市、中國詩歌之鄉(xiāng)等稱號,對于這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小城而言,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為證。下午6點半多,老朋友雷霆到車站接站,一見面就先送一本他新出的詩集《我的官道梁》,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生活的領悟。雷霆是當代著名詩人,同時也是原平市市長助理,每天工作繁忙,但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堅持寫詩不間斷,委實讓人敬佩。雖說原平自古文人多,但能夠在經(jīng)濟至上的今天依然保持文人的風貌和文化的傳承,可見原平的文化香火是綿延不絕的,對經(jīng)濟的促進也是可想而知的。一個城市,不管你有多少高樓大廈,不管你經(jīng)濟有多么發(fā)達,但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撐,其繁榮也不過是表面文章。
朋友趙志剛也是詩人,在原平市新聞辦是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由他每天陪著走街串巷,講述小城的歷史與變化,介紹小城的城建與管理,從中領略小城的風土與人情,欣賞小城的美麗與休閑,心情自然是一天比一天好。你得佩服趙志剛作為新聞辦工作人員的敬業(yè)精神,對市里在建設宜居城市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了如指掌,文體中心面積有多大,這幾年新建改建了幾個城市公園,投入多少資金改善城市公交,如何整頓街道亂占亂放,怎樣才能讓做小買賣的人有合適的地方,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原平人的這種工作作風和精神風貌,值得點贊。
在原平轉悠了幾天,整體看來,印象不錯。街道不管寬窄,都非常衛(wèi)生干凈,小街上的店鋪也是整整齊齊,見不到胡亂擺攤設點的。市內(nèi)有4個成規(guī)模的公園,有樹木,有座椅,早上有各種鍛煉的人群,晚上有散步或者閑坐的人們,白天則顯得有些空曠。街上行人看起來并不那么匆忙,很是代表了北方人的休閑。公交車來來往往,四通八達,車上的乘客看上去也沒有多少,不像大城市那么擁擠。好幾家比較大型的商場在搞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拱門和彩旗給小城增添了不少時尚的味道。京原南路和京原北路上有古玩市場,也有花鳥魚市,買賣看上去還比較紅火。前進東街和前進西街貫穿全城,向東直通高速公路,向西與大忻線和大運二級路相連,很是便利。
建設宜居城市,是國家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愿望。但城市的建設、經(jīng)營與管理是門大學問,這無關城市的大小,這需要當政者的智慧。建設前期的規(guī)劃設計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規(guī)劃設計得當,城市的整體風貌就給人以美感,單位的布局、街道的寬窄、建筑的高低、色彩的搭配等,都需要因地制宜,否則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日常管理更是牽扯到許多部門,交通、文化、衛(wèi)生、環(huán)保、城建、交警、城管等都得相應跟上,缺一不可。城市需要干干凈凈,但也得給小商販們謀生之地;市民需要方便出行,就得有四通八達的便利公交;人們需要文化生活,就得有經(jīng)常性的文娛活動;提倡全民健身運動,就必須有合適配套的場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購物需要停車場,街上需要垃圾桶,這都是必需品,該投的資還是應該投。
當然,宜居城市不在乎大小,而建設宜居城市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剔除11個市里融合的各城區(qū),我省獨立的縣城也將近百家。如何把每一個縣城都建設得像原平市那樣漂漂亮亮,如何讓每一個縣城都能夠充滿獨特的文化味道,還需多方努力。鄭鳳岐
(責任編輯:梁艷)